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五百七十节 世无背锅侠  (第2/2页)
的男子,将手里的名帖递上,再拜道:“老主母说了,赵府上下,扫榻以待,恭迎殿下登门!”    鄂邑接过名帖,微微点头,道:“请转告老大人,本宫承蒙厚爱,诚惶诚恐,敢不登门拜谒?”    在心里面,鄂邑总算有了些底气了。    在她看来,这是赵家沉不住气,打算全面介入的信号。    赵家一旦全面介入,那压力就会从自己身上转移。    或许说不定还能有全身而退的机会。   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    张越却是压根不知道这些事情。    他一觉睡到差不多中午,才终于起来。    昨夜,他和王莽秉烛夜谈,直到天明,才各自睡下。    和王莽谈的东西,挺有意思的。    不止聊了一下国际局势和西域问题,更谈论了很多有关国内问题的看法。    通过与王莽的交谈,张越得知了很多内幕和不为人知的事情。    特别是国内的政治、经济、社会问题。    汉家的高层,其实都已经认识到了。    哪怕是张越曾经非常不屑的公孙贺,也曾在朝堂上公开说过:今天下之危,在内不在外,就在这宣室殿中!这样的话。    只是,大家都只是看到了问题,但却没有解决问题的手段。    就像土地兼并,国家年年喊着要抑制,天天叫着要扩大迁陵名单范围。    可惜,始终落不下来。    来自地方的阻力,非常大。    大到惊人!    特别是在齐鲁吴楚地区,当地的地主贵族士大夫们,甚至宁肯把锅砸了,也不想向百姓妥协,哪怕吐出半点利益。    当初,暴胜之持节南下,砍了上万个脑袋,破家数百。    也不过暂时压住了东南的气焰。    可结果,没过两年,这些地方的治安和秩序,就彻底混乱了。    地方盗匪横行,甚至有大盗,穿郡过县,乃至于杀官的。    地方官府,全部束手无策。    甚至很多人都装作自己境内没有盗匪,在给国家的奏报上,粉饰太平,强行装作一切如故。    以至于盗匪的气焰,越发高涨,在渤海,在鲁地、淮南一带,甚至有盗匪头子明目张胆的在县衙之旁开设私堂,征税抽丁,盘剥百姓。    而国家任命的官员,对此充耳不闻。    最后还是被巡查御史发现,才被人所知。    但……    朝堂上对此的对策,也没有太多办法。    因为,每一个人都知道,这些盗匪是谁在支持?    就是当地的大地主、大豪强、大贵族!    这些人借着这样的手法,混淆视听,将这些盗匪推到前台,来和国家唱对台戏。    当然,国家层面上是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的。    朝堂上曾经多次讨论过,调集大军南下,犁庭扫穴,扫荡当地的计划。    不过,实施起来,却是千难万难的。    因为,汉室的政治生活中,东南一带,一直是敏感地区。    打从高帝开始,齐鲁就是一个不安定、不安分的潜在缓则。    且不说当年楚汉争霸,鲁地儒生站在项羽那边摇旗呐喊,乃至于项羽死后还给其披麻戴孝,打出为项羽尽忠的旗号的旧事。    单单就是当年,诸侯大臣共诛诸吕,齐哀王刘襄立功最大,出力最多,但却被人无视,只能郁郁而归的事情,就让齐鲁一直是长安的心腹大患。    吴楚七国之乱,齐王刘将闾和胶东、胶西、济北四王全反。    当年主父偃,又莽撞的逼死了齐王刘肥最后的后代齐厉王刘景,这几乎是火上浇油!    到了现在,齐鲁吴楚地区,与长安之间的隔离和生疏,依旧深重。    地方上的士大夫贵族,长期对长安离心离德。    若调动大军南下,很有可能刺激他们内心的反汉情绪,导致内战。    故而,长安方面也是投鼠忌器。    有些难以下嘴。    张越想着这些事情,心里面却是跟镜子一样通彻。    什么叫投鼠忌器?    什么叫害怕内战?    根本就是没有担当,不肯背责任罢了。    齐鲁的士大夫们是个什么德行?    张越还不知道?!    只要大军南下,一个两个,缩的比任何人都快!    他们的前辈和后代,在历史上曾经表演无数次类似的戏码。    这些渣渣,就是欠抽!    只是,这个事情难啊。    张越知道,自己能想到的事情,天子身边的智囊们恐怕早就想到了。    那为什么不行动呢?    恐怕还有着其他方面的考量和原因。    “或许是缺一个晁错吧……”张越在心里叹道。    想当初,晁错捅破了吴楚七国的脓包,造福了国家,自己却落得朝服腰斩的下场。    自那以后,肯像晁错这样,先考虑国家,再考虑自己的人,已经越来越少。    聪明人则越来越多。    人人都不想背锅,大家都想甩锅。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