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五百六十三节 引导舆论(2)  (第1/3页)
    张越自然没有放松对门口士子们的舆论监控,他让田禾定时来报告士子们议论的问题,以便他可以根据士子们的反应来跟进引导。    “魏相?”听完田禾的又一次报告后,张越对那位能如此直白的洞悉自己想法的年轻人,自然有了兴趣,让田禾去打探了一番。    结果得到了这个名字。    “又一位历史人物啊……”张越微微笑着。    定陶魏相,昭帝的河南太守、谏议大夫,丙吉后来的好基友,宣帝的丞相、高平候。    是汉室中叶,为数不多的基建狂魔。    同时还是在后来世家门阀渐渐崛起时,第一个醒悟到这些势力的危害,并与之作殊死斗争的人。    因为魏相的努力,门阀势力在宣帝时期得到沉重打击,几乎被溺死在襁褓之中。    可惜,元帝和成帝,亲手葬送了魏相一生的政治成果。    让名为世家政治的东西,生根发芽。    当然,他也并非什么完人。    毛病也有不少,特别是儒生该有的毛病,他一个不少。    主要是幼稚病!    不过,在如今这个时代,哪个儒生不幼稚?    像眭弘那样的家伙,满大街都是。    这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。    至少,他们还有理想!    微微想了想,张越决定再加一把劲,看看能不能推动一下历史的车轮。    于是,他提起笔,在一块木板上,再写下一段话,叫来田禾,吩咐道:“挂去外面,让士子看……”    田禾闻言,立刻领命而去。    片刻后,张府门口,又一块木牌被挂了起来。    无数人立刻看过去,甚至还有人开始宣读了起来:“昔者宋襄公倍楚而不备,以取大辱,身执囚而国几亡,故虽有诚信之义,不知权变,危亡之道也!春秋曰:不与夷狄之执中国,为其无信也!”    “今天下士人,多议战和,然只谈中国之仁义,而亡夷狄之无信,此岂非刻舟求剑?”    “且夫吾闻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,今汉有圣天子在位,广加仁德于四海,而夷狄远方之国,孺慕天子,纷纷来归,而匈奴稽粥氏,率兽食人,草菅人命,凌掠西域各国,西域列国,如陷水火之中,生民有倒悬之危!”    “拨乱反正,春秋之义,存亡断续,先王之教也!”    “今君等固守仁义,而置西域万民于匈奴之蹂躏,令诗书礼乐之教,绝于塞外,数十百千万黎庶哀嚎痛哭,此弃孔子之教,周公之训!”    “昔者,鲁以楚师伐齐,春秋恶之,何也?患之起,自此而始!何患之起也?鲁自失其道,与夷狄之侵诸夏,故孔子曰: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!若无晋文,鲁亡矣!”    “今君等固守仁义,欲坐视匈奴之寇西域,弃西域万民之不顾,岂非如昔之鲁?”    众人看着这块木板上的文字,纷纷陷入了沉思之中。    对于现在的汉室士林而言。    他们主和或者主战,都是先从仁义出发的。    毕竟,春秋无义战,而儒家痛恨所有的不义之战。    因为,那带给人民痛苦,让社会撕裂,使得百姓生活困苦。    但倘若是义战的话?    那么……    不惜一切代价,不怕任何牺牲,也要坚持到底!    吊民伐罪,拯救天下苍生,这是儒家从孔子开始,就一直坚定不移的认同和遵守的道德标准。    对儒家来说,至少在理论上,为了正义和天下,应当赴汤蹈火,死不旋踵。    故而,春秋歌颂所有为了反抗侵略、抗击夷狄和为诸夏而战的英雄、战争。    甚至哪怕略有瑕疵,也会想方设法的帮其遮掩。    典型的例子就是鲁庄公十八年,这位鲁候带着自己的军队,出了国境,深入到济西,逮着当时活跃在当地的某个少数民族一顿胖揍。    孔子在记录此事时,几乎用了他所能用的最高赞誉来描述此事。    甚至将此事描述成鲁国立国以来最好的好事!    还将之抬高到了天下苍生的地步。    在孔子看来鲁庄公出兵,是为了正义,为爱与和平,为了中国。    此事,是鲁国身为诸夏一员的义务与责任,是鲁国对诸夏民族做出的不朽贡献!    完全避而不谈,其实当时济西的那个异族,压根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