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一三八章 推让  (第3/4页)
”    不要说别人了,就是王彦也被舰队带回来的巨大财富给震撼住了。    三年前,太孙带回了这么多的财货,是跟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,并且只有一大半是金银,剩下的都是各种物资。    但是这次,据说带回来的几乎全部都是黄金和白银,而且,黄金的数量比白银更多。    如此富饶的东洲,可不是矿产还在土里面的南洲,如何不让人心动呢!    朱棣前些日子就看到了舰队派人送回来的密信,看到舰队这次带回了将近两百万两黄金,六百万两白银,都被震撼的不能自抑。    他可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一笔金银,就连自诩富可敌国的撒马尔罕,也不过收获了不到二十万两黄金。    他早已准备,等舰队回来,他一定要亲自去看看,这么多的黄金堆在一起,有多大一堆。    对朱瞻基来说,不到两百万两黄金,不过是十二万斤,六万公斤,也就是六十吨。    这笔财富相对个人来说,已经不少了。但是相比要把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的大明来说,依旧少的可怜。    即使全世界的黄金加起来,也不足以作为货币。    用黄金做货币,只会出现货币短缺,永远不会通货膨胀。    经济真正想要发展,只是依靠黄金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要以白银为辅,只要白银短期之内产量不会大幅度提升,不会贬值,大明的金融就是稳定的。    现在,东瀛的白银,墨西哥的白银,南美的白银产区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,这个担心也不会有。    以白银来流通,黄金来稳定,一两百年以内,不用担心货币泛滥导致物价上涨。    整个世界的贸易流通,目前一直处于货币短缺状态。    大明境内因为缺少金银,如今以货易货还非常普遍,更别说其他地方了。    特别是欧洲,几次贸易下来,恐怕他们就只能穷的来给大明人打工才能活的下去。    这些金银收获早就在朱瞻基的计划之中,对舰队的奖赏,他也不准备全部都用金银支付,要知道,如今爵位可要比金银更受欢迎。    还有就是土地。    大明的土地现在可开发的还有不少,在南洲,东洲,更是有无数的土地。    这些舰队的士兵们是第一批前往东洲的人,他们之中,肯定有不少会希望到东洲那边当一个人上人,圈一大片庄园,养几百个奴仆种地,或者挖矿。    只要愿意去的,朱瞻基一定会不吝赏赐。    节省下来的金银,自然会投入银行,现在银行因为缺少金银,许多工程的建设,都放慢了脚步。    何况,还有最耗费资金的铁路,也想早点修建。    哪怕工人们只要一半工钱,另一半以实物,粮食弥补,也需要大量的金银。    朱瞻基生怕朱棣这个败家子又把金银给败了,自然要掌握控制权。    给朱瞻基撑着顶盖的是昌盛这个少监和四个小太监,他原本跟过朱瞻基一段时间,自然也是跟朱瞻基很熟的。    看见朱瞻基的脸上不一会儿出了汗,他递过来一块没有用过的手帕,轻声说道:“殿下,陛下着实是爱护你的,你一来跪下,就把我们打发出来照顾你了。”    七月的应天府是最热的一个月,虽然两个小太监给他扇风,跪在外面的滋味可一点也不好受。    不过,这个程序必须要走,演戏演全套啊!    足足跪了半个时辰,朱棣在大殿内让王彦写了第三次禅位诏书,然后自己亲笔画押,盖上大印。    忙完了这些,他才叹了口气说道:“让太孙进来吧!”    第三次诏书被封驳的可能性很小,从这段时间的反应来看,他禅位,瞻基继位,可谓是众望所归。    这次的诏书发出去,也就代表他远离了皇位。    不过这样也好,这几年朱有炖可是编了不少戏,在皇宫里看看戏,无聊了到应天府到处逛逛,更惬意一些。    他计划到了冬天,就出海去南方,到了那一年四季都是夏季的地方,这风湿老寒腿,也不会太折磨自己。    至于这国家大事,现在也不用他操心了。    即便瞻基有一些地方做错了,自己这个爷爷的话,他该听还是要听。    王彦不敢怠慢,亲自捧着禅位诏书出了宫城,皇城,来到了承天门外左手第二套大宅。    第一套大宅是宗人府,名誉上的文官之首,但是如今连宗人令都是蹇义兼任,地位跟吏部不能同日而语。    而一直关注着皇宫的蹇义,在王彦抵达之前,就已经得到了消息。他让人叫了在衙门的侍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