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四百五十七章中医的局限性  (第1/2页)
    第四百五十七章 中医的局限性    总之,中医治病,第一件事先看什么时候发的病,再看在哪发的病,在湘南上火就和在蒙古上火不一样。现在国内的中医已经很少有人这么看问题了,因为很容易给人一种神棍的感觉。    更神棍的在后面,中医看病,应该问病人的生辰八字,以判断病人的禀赋如何,是偶发的疾病,还是八字里带的先天不足。    当然,如果是非常简单单纯的症状,比如偶感风寒,别的没毛病也不用这么复杂,直接上麻黄汤即可。    再然后,应该仔细观察病人的面相和面色,以确定病人五脏的情况。    中医分为神、圣、工、巧四个等级的水平对应望、闻、问、切。    望而知之谓之神。    到这一步如果就已经能准确辨证,知道病在太阳,少阳,阳明,还是太阴,少阴,厥阴,病在哪一经,哪一脏,哪一腑,那就是神医。    然后如果病人身上味道不对,更要仔细辨别。还有详细的听病人说病情,说生活起居的习惯,吃的怎么样,睡的怎么样,拉的怎么样。    接着再根据这时候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推理,问病人一些问题,例如半夜有没有经常醒,或者睡不着,如果有,是几点。    身体有没有哪些地方曾经出现突然性疼痛,有没有口苦,尿频,屁多,头晕等等一般病人讲不到的症状。    如果这时候还没有十足把握。    那就只好把脉了。    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。    现代人很多认为把脉很神秘,很高端,甚至经常以自己一句话不说,看中医能否通过把脉了解自己病情,来作为衡量评判医生水平的标尺。    这个世界上错的事情很多,但是像这件事一样从头到尾都彻底错的很离谱的事还真不多见。    在中医界,把脉只不过是望,闻,问,切的最后兜底验证手段而已,而且脉象如果和前面三种诊疗手段的结果相违背,是要舍弃脉象论的。    在古代,如果一个中医前面三种手段都不精通,最后全靠把脉,这种医生叫做巧医,最下品的,没有资格给人看病的。”    一番话,说得在场不少人频频点头,纷纷赞叹中医之神奇。    “至于开方,所有诊疗手段用完之后,开方子,急病先开三付,如果喝两付就好,第三付也不要喝了。缓病先开七付,喝完在来看,依据症状加减,如果发现辨证错了要及时回头。    一般一付药三到七味,也就几块钱而已。    可能同样的症状开完全不同的方子,也可能完全不同的症状开完全相同的方子。    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真正的经方派中医的看病抓药的流程。”霍成礼说完抱拳再次朝四方拱了拱手,掌声经久不息。    林枫撇了撇嘴,霍成礼说的,倒是中医的一个状态,只不过,是理想状态。    这里面反映的和现实社会相冲突的地方有五点。    第一是在现代的科学舆论环境下,这样的中医很容易被当成神棍。    所以几乎不可能在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